当前位置:

首页 >>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科判

[ 发布时间:2015-01-13 | 浏览:4096次 ]

菩提道次第广论科判

大勇法师 造

科判 分二
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次开为四门
甲一为明法源无染故释作者之重要(指阿底峡尊者)
甲二为于教授生敬故释法之重要(指尊者所作之菩萨道炬论为本论根本所依之典)甲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甲四正教授弟子引导之次第如何甲一为明法源无染故释作者之重要 分三
乙一生于胜族 乙二所得功德 分二丙一一切智者所得教之功德初四明次内明 丙二如理修者所得证之功德 分三丁一具足戒学 分三戊一具足殊胜别解脱戒 戊二具足菩萨戒 戊三具足金刚乘戒丁二具足定学 分二 戊一共者止 戊二不共者生起次第丁三具足慧学 分二 戊一共者观 戊二不共者圆满次第乙三于教中所作之事业 分二丙一于印度所作 丙二于西藏所作井明著述者以具足三因为最圆满一通五明 二有传承 三见本尊得印可甲二为于教授生敬故释法之重要 分四
乙一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重要 乙二显示一切经皆为教授之重要乙三易得佛密意之重要 乙四自能灭除极大恶行之重要甲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 分三
乙一听者之规律 分三丙一思闻法之胜利 丙二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 丙三正明听之规律 分二丁一除三种过 丁二依六种想 分六戊一于己须如病者想 戊二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 戊三于教法生起药物想戊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 戊五于如来须作正士想 戊六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乙二说者之规律 分四
丙一思说法之胜利 丙二于大师及法生起承事丙三以如何之意乐与加行而说 分二  丁一意乐五种想 丁二加行丙四观机说默之差别乙三于完结时共作之规律甲四正教授弟子引导之次第如何 分二乙一依止善知识法为道之根本 分二丙一为生决定故略为开示 分六丁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分十一具戒 二具定 三具慧 四多闻 五通达真实或教理六功德胜己 七善说法 八具悲悯 九有勇猛 十无疲厌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分四
一求法义利 二善摄心听 三敬法及师 四取舍善恶说 具慧与住质直也丁三依止法如何 分二戊一以意乐依止法 分二  一净信为 二念恩生敬戊二以加行依止法 分三  一以内外财供 二以身口给侍 三如教示修行丁四依止之胜利 丁五不依止之过患 丁六总明其义丙二略示修法 分二 丁一正明修法 分二戊一于正修时应如何 分三
己一于加行应如何 分六一净地设像 二庄严供具 三入座皈依 四观想圣众 五积资净障六三事求加 一灭不敬知识等邪见 二生恭敬知识等正见 三除内外障难己二于正行应如何 分二  庚一总修持法 庚二此间修法一思惟依止之胜利不依止之过患 二不起寻求师过之心念戒定等德生信三念于己有恩生敬
己三于完结时应如何戊二于未修间应如何 分二  己一总明 己二别明 分四庚一守护根门 庚二正知而行 庚三于食知量庚四勤修悎悟瑜伽及睡眠时应如何 分二辛一悎悟时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辛二睡眠时 分四一身之威仪 二正念善法 三惑起觉知 四思惟起想丁二须以二种修法修习习之相 分二  一修观 二修止乙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 分二丙一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分三丁一晓了暇满 分二戊一明闲暇 分二己一人之无暇 分四
一边地 二缺根 三邪见 四佛不出世己二非人之无暇 分四
一三恶趣为三 二长寿天第四此又三  一 色界之无想 二 无色界之异生 三 于欲事常散乱之欲天戊二明圆满 分二  己一自圆满 分五一善得人身 二生于圣处 三诸根无缺 四离诸业障 五胜处净信己二他圆满 分五一诸佛出世 二说正法教 三教法久住 四法住随转 五他所哀愍丁二思惟大义 丁三思惟难得
丙二心要受持之法如何 分二丁一于道总建立生起决定 分二
戊一三士之道摄一切佛教之理 分二己一增上生满 下士 己二决定圆满 分二庚一二乘 中士 庚二大乘 分二上士
辛一波罗密多乘 辛二金刚乘戊二显示从三士门如次引导之相 分二己一所有由三士道引导之意义明上士与中下士所共者即上士之支分应为其前导己二明如次引导之相 分二  庚一正明其相 庚二明其要义 分二辛一摧伏我慢 为摧伏尚未发生共同中下二士心念之士夫自谓为上士之我慢故辛二普益三士 若导上根先以其共下之法无过有利若对下根说上法上下二善皆不能生又于上根示以共下之法令修已生者则能摄持未生者速得修生以为辗转向上之引导于其自乘并非迟缓发心须要次第者有密经及龙树无著提婆等圣言为证故
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法 分三戊一与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 分三
己一正修此心 分二庚一发生希求后世义利之心 分二辛一此世不久住念死之心 分四壬一不修念死之过患 壬二修之胜利 壬三发何种念死心 壬四修念死之法 分三此三为根本开为九相束为三决定一须修 二须现在修 三须不恋色身财物亲友等而修癸一思惟定死 分三子一思惟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免 子二思惟寿命无增有减子三思惟虽存在时亦无暇修法而死必决定 癸二思死期无定 分三子一思赡部洲人寿无定死期亦无定 子二思死缘极多活缘甚少子三思极微劣躯死期无定癸三思死时除佛法外他皆无益 分三子一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无一能留住子二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一微尘许不能携去子三虽与生俱有之骨肉亦要弃舍其他尚何说 辛二思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分二壬一总明二趣 壬二别明恶趣 癸一思地狱之苦 分四子一大地狱 八一等活 二黑绳 三众合 四号叫五大号叫 六烧热 七极烧热 八无间子二近边地狱 四  一煻煨 二尸粪坭 三剑刃 四广大河子三寒地狱 八一疱 三疱裂 三(口歇)哳诂 四郝郝凡 五虎虎凡 六青莲 七红莲 八大红莲子四独一地狱 癸二思傍生之苦 癸三思饿鬼之苦 三一外障 二内障 三饮食障庚二于后世乐之方便之所依 分二辛一皈依为入佛教之妙门 分四
壬一依何者为皈依之因 二  一畏恶趣苦 二三宝能救
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 分二癸一指示境 谓离过具德之三宝并明有辨别可否皈依之慧者为无诳依癸二应可皈依之相 三 一自离诸怖 二于离他怖善方便故 三以大悲心平等饶益壬三皈依之法如何 分四癸一知功德 分三子一佛之功德 四  身之功德 语之功德 意之功德(一智二悲)作业之功德子二法之功德 子三僧之功德癸二知差别 六  相 业 信解 修行 随念 生福癸三自誓愿 癸四不说有余皈依处壬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 分二
癸一各别学处 分二子一遮之学处 三 一不皈余天神 二不损害于有情 三不与疑谤 三宝者为侣子二行之学处 三  一敬佛像 二敬教法 三敬僧伽癸二共同学处 分六子一随念三宝之差别功德数数而皈依 子二随念大恩常勤供养并于嚼啖前供之
子三随念大悲亦安立余有情于如是法中子四凡所作事及有所须唯供养三宝而为请求离其他之世俗法子五既知胜利于昼三夜三而皈依 其胜利有八一入佛子数 二诸戒之本 三昔积诸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 四获得大福 五不随恶趣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七随愿皆成 八速得成佛子六虽为失命或戏笑亦不舍离三宝而为守护
辛二心生决定信为诸善之根本 分三壬一思惟业果总相 分二
癸一正明思惟总相之法 四一业决定之理 二业增长广大 三业不作不得 四业作已不失癸二各别思惟 分二子一正明十业道 子二决择业及果 分三丑一黑业果 分三寅一正明黑业道 分十
卯一杀生 分四  辰一事辰二意乐 三 想 四 烦恼 发起
辰三方便 二 作者 作具辰四究竟 卯二不与取 分四同上 卯三欲邪行 分四辰一事 四一非所应行妻妾外 二非支产门外 三非处塔寺等 四非时斋期等辰二意乐 三 同前 辰三方便 辰四究竟卯四妄语 卯五离间语 卯六粗恶语 卯七绮语 卯八贪欲 卯九镇恚卯十邪见皆各分四大约同前寅二重轻差别 分二
卯一释十业道之重轻 六一现行 二串习 三自性 四处 五所治一类 六所治损害卯二兼略释有力业门 四一田 二所依 三事 四意乐寅三释彼等果三异熟果三 等流果十 增上果十
丑二白业果二 白业 果三同前丑三别释业之差别二
辨引满业 辨定不定受壬二思惟差别相 分二癸一异熟之功德及业用八一寿量圆满 二形色圆满 三族姓圆满 四自在圆满 亲属及资财盛 五信言威肃六大势名称乐施等 七男性具足 八大力具足离病或少病癸二异熟之因八 并明具意乐加行及田之三种清净因为圆满壬三思已应行止之法 分二  癸一总示 癸二以殊胜四力净修之法 分四子一能破之力 子二现行对治之力六
一依深经 二信解空性 三依持明 四依形像 五依供养 六依名号子三遮止力 子四依止力己二发心之量重后世轻现世 己三除邪分别依殊胜身财眷属等为展转出世资粮亦大乘前四度之果德故不可执为过患戊二与中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 分四己一正修此心 分二庚一认定求解脱之心 庚二生此之方便 分二辛一思惟苦谛流转之过患 分二壬一释四谛之初说苦谛之密意 壬二正明修苦 分二癸一思惟流转总苦 分二  子一思惟八苦 分八丑一生苦五
一众苦所随 二粗重所随 三众苦所依 四烦恼所依 五不随所欲离别法丑二老苦五
一盛色衰退 二气力衰退 三诸根衰退 四受用境界衰退 五寿量衰退丑三病苦五
一身变坏 二忧苦增长多住 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
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 五能令命根速离坏丑四死苦五
一离别所爱盛财宝 二朋友 三眷属 四自身 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丑五怨憎会苦五
一与彼会生忧苦 二治罚畏所依止 三恶名畏所依止
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 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丑六爱别离苦五
一不与彼会生愁恼 二由此因缘怨叹 三由此因缘身扰恼
四念彼众德思恋因缘意热恼 五应受用等有所阙丑七求不得苦五 同前丑八五取蕴苦五一生苦器 二依生苦器 三苦苦器 四坏苦器 五行苦性子二思惟六苦摄为三 丑一于流转中不可保信四
一数数舍身 二损益无定 三胜劣无定 四无伴而往丑二不知厌足 丑三无始流转癸二思惟别苦 分四子一三恶趣苦 子二人苦 子三非天苦 子四天苦 分二丑一欲天苦 分三 寅一死堕苦二  一死苦 二堕苦寅二凌蔑悚惧苦 寅三斫截破坏残害及驱摈苦
丑二上界天苦辛二思惟集谛趣入于流转 分三壬一烦恼发生之相 分三癸一烦恼之认识十
一贪 二镇 三慢 四无明 五疑 六萨迦耶见
七边执见 八见取 九戒禁取 十邪见
癸二发生之次第如何 癸三烦恼之过患
壬二此业积集增长之相分二
癸一所作业积集增长之认识
癸二此积集增长法如何
壬三死及结生相之相 分五
癸一死之缘三  一寿尽 二福尽 三不避不平等九
癸二死之心 癸三暖从何收 癸四死已成中有之理 癸五从此于生有受生相
己二发心之量 己三除邪分别 己四抉择趣解脱道之自性 分二
庚一依何等身违反生死 庚二修如何道违反之
戊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 分三
己一明发心为入大乘之门 己二此心如何发法 分三
庚一修菩提心之次第 分二
辛一从阿底峡尊者所传七种因果言教 分二
壬一生起之次第决定 分二
癸一明大悲为大乘道之根本三 初中后之重要
癸二诸余因果为彼之因果法分二
子一从知母至慈心成其因 子二增上意乐及发心成其果
壬二正修之次第 分三
癸一修求利他之心 分二
子一修习此心发生之根本 分二
丑一于有情修平等心
丑二修一切悦意之相三  一知母 二念恩 三报恩
子二正发此心三   一慈 二悲 三增上意乐
癸二修求菩提之心 癸三认定修果发心
辛二依寂天菩萨教而修 分三
壬一思惟自他换否之功过 壬二明若能修习则彼心发生
壬三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分二
癸一除其障碍 癸二正明修法
庚二发心之量 庚三以轨则受 分三
辛一未得令得 分三
壬一从何处受 壬二以何身受 壬三受之轨则如何 分三
癸一加行仪轨 分三  子一殊胜皈依 分三
丑一净地设像陈供 丑二启白与皈依 丑三皈依竟说学处
子二积集资粮 子三净修其心
癸二正行仪轨 癸三完结仪轨
辛二得已守护不失 分二
壬一修学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分四
癸一修学为猛利增长发心故念其胜
利分二
子一成胜福田 子二摄持无恼害福
癸二修学正为增长发心故于六次
发心分二 子一修学不舍已发之愿心 子二修学增长
癸三修学发心已于任何事不舍有情 癸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壬二修学于他生亦与彼不离之因 分二
癸一修学远离能坏之四黑法 分四
子一欺诳和尚阇黎尊长及有德者 子二令无悔其善行
子三诽谤安住大乘之有情 子四随行谄诳无正直心
癸二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 分四
子一设遇丧命因缘不以妄语亲近戏笑 子二与人从事心行正直离诸诈
子三于诸菩萨起大师想随于四方称赞其德
子四化度度众生志不求余令住圆满菩提
辛三犯已还净法
己三发心已学行法 分三
庚一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相 庚二释方便与慧随学其一不能成佛
庚三释于学处修学之次第 分二
辛一总于大乘修学法 分三
壬一于菩萨学处求学 壬二学已受菩萨戒 壬三受已修学之法如何分三
癸一依何学处(六度) 癸二诸学摄于彼分二
子一正义数决定 分六
丑一观待于现上数决定 丑二观待于成就二利数决定
丑三观待于成就圆满一切利他相数决定 丑四观待于摄一切大乘数决定
丑五于一切道或方便之相为增上数决定 丑六观待于三学数决定
子二兼则次第决定 分三
丑一生起次第 丑二胜劣次第 丑三粗细次第
癸三此中修学之次第如何 分二
子一行者总修学法 分二
丑一学行六度成熟自佛法 分六
寅一布施学处分三
卯一施之自性 卯二差别 分二
辰一对人不同之差别二  一在家财施 二出家法施
辰二施自性之差别三
一法施 二无畏施 三财施
卯三于身心生起之法 分二 辰一思执持之过患 辰二思施舍之胜利
寅二戒之学处 分三
卯一戒之自性 卯二差别三 一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三饶益有情戒
卯三于身心生起之法
寅三忍之学处 分三
卯一忍之自性 卯二差别三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 三法思胜解忍
卯三于自心生起之法 分二 辰一须思忍之胜利 辰二须思不忍之过患
寅四精进学处 分三
卯一精进自性 卯二差别 分三
辰一擐甲精进 辰二摄善法精进 辰三饶益有情精进
卯三于身心生起之法 分四
辰一勤发精进之胜利 辰二不勤发之过患 辰三于精进发起之违缘 分二
巳一虽见于善法能成而不行 分二
午一思待后有暇而为推缓
午二否则为著恶事等所映蔽
巳二念我如此如何能成之怯弱 分三  午一果 午二因 午三时
辰四精进所依之顺缘四  一胜解力 二坚固力 三欢喜力 四舍力
寅五静虑学处 分三  卯一静虑自性 卯二差别 分三
辰一从自性门 分二  世及出世
辰二从品类门 分三  止观与双运
辰三以作业 分三
巳一现法乐住静虑 巳二引发现证功德静虑 巳三饶益有情静虑
卯三于身心生起之法
寅六智慧学处 分三  卯一智慧自性 卯二差别 分三
辰一通达胜义慧 辰二通达世俗慧 辰三通达义利有情慧
卯三于身心生起之法 分二
辰一思惟智慧发生之胜利 分二  巳一前五度净 巳二知见清净 分三
午一不被欲染 午二四无量净 午三善会通真俗及异说
辰二思惟智慧未生之过患
丑二学行四摄成熟他有情 分四  一布施 二爱语 三利行 四同事
子二六度法 分六
丑一修止观之胜利 丑二释此二能摄一切三昧 丑三止观之自性 分二
寅一止之自性 寅二观之自性
丑四须修二者之相 丑五次第决定之理 丑六各各修学之法 分三
寅一修止法 分三 卯一依止资粮 分六 辰一住于顺境 五
一衣食易得 二无恶人畜 三不生疾处 四同戒见侣 五昼无多人夜声微小
辰二少欲 辰三知足 辰四远离事务 辰五戒律清净 辰六远离贪等寻伺
卯二依于此已修止之法  辰一加行 辰二正行 分二
巳一身之威仪应如何修 八
足 眼 身 肩 头 齿唇 舌 息
巳二正明修之次第 分二
午一无过三昧生起之法 分三
未一心于所缘安住之前应如何 未二于所缘安住之时应如何 分二
申一心于何所为安住之本须认识所缘 分二
酉一所缘总建立 分二  戌一正明所缘 分四
亥一遍满所缘 四 一无分别影像 二有分别影像 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
亥二净行所缘 五
一不净 二慈愍 三缘性缘起 四界差别 五阿那波那念
亥三善巧所缘 五  蕴 处 界 缘起 处非处
亥四净惑所缘 二  一观下地粗性上地静性 二四谛无常等
戌二明何种有情应缘何等  酉二认识此处所缘
申二心安住于此之法如何 分三
酉一住于无过之规律 酉二除有过时规律 酉三释修之量
未三于所缘安住之后应如何 分二  申一沉掉生时应如何 分二
酉一依不识沉掉之对治 分二  戌一决择沉掉之体相  一掉 二沉
戌二修时发生通达彼之正知之方便
酉二依虽已认识于断彼不精勤之对治 分二
戌一认识思心所及除沉掉之法 戌二认识依何为生沉掉之因
申二离沉掉时应如何
午二依于此已心住生起之次第 分三
未一正明「心住」生起之次第 九
内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调顺 寂静 最极寂静 专注一趣 等持
未二由六种力成办彼 六
一听闻力成内住 二思惟力成等住 三忆念力成安住及近住 四正知力成调顺及寂
静 五精进力成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六串习力成等持
初二心   次五心
一力励运转 二有问缺运转
第八心   第九心
三无间缺运转 四无功用运转
卯三以修成止之量 分三
辰一明止成未成之地界 分二
巳一明正义 分二
午一从得或未得圆满轻安之门明得止与否 午二明得圆满轻安已为成止法
巳二具作意相能断疑虑 分二
午一正明具作意相 午二释能断疑虑
辰二总释依于止已所趣道之法 辰三别释趣世间道法
寅二修观法 分四  卯一依观资粮 分二
辰一总释依观资粮 辰二别决择「见」 分三
巳一染污无明之认识 巳二释彼为流转生死之根本
巳三欲断彼「我执」须觅无我见 分二
午一若欲断彼无明须求通达无我见之相 午二发生通达无我见之法 分三
未一二无我见生起之次第 未二正明二见生起之次第 分二
申一决择补特伽罗无我 分二
酉一补特伽罗之认识 酉二决择彼无自性 分三
戌一我无自性之决择 分四
亥一认明执我之相 亥二我与蕴不出一异之决定
亥三见我与蕴一之失 分三
乾一我无义 乾二我成多 乾三我生灭 分三
坎一前后不属 坎二失坏作业 坎三不作而遇
亥四见我与蕴异之失 分二
乾一我成无为 乾二我无有相
戌二我所无自性之决择 戌三明依于此已显数取趣如幻 分二
亥一明如幻之义 分二
乾一示无倒显如幻之理 乾二示相似显如幻之理
亥二依何方便显如幻之理
申二决择法无我 分二
酉一由前说之理移于此以遮止之 酉二前未说之理以余遮止之 分二
戌一示缘起之因 戌二以此及前理虽无为亦成无实法
未三建立世俗谛与胜义谛 分四
申一从何辨明二谛之所依 申二其数如何分辨 申三如是分辨之意义
申四释各各分辨之意义 分三
酉一明世俗谛 分三  戌一释世俗与谛之语意 戌二世俗谛之体相
戌三世俗之差别
酉二明胜义谛 分三
戌一释胜义与谛之意 戌二释胜义谛之体相 二
一正义 二断诤论
戌三释胜义之差别  酉三释二谛之数决定  卯二观之差别 分三
辰一自性有四  一思择 二极思择 三周遍寻思 四周遍伺察
辰二门类有三  一从相所生 二从周遍寻思所生 三从各各伺察所生
辰三寻思有六  义 事 相 品 时 理四
观待一 作用二  证成三 法尔四
卯三修观之法 分三
辰一释依于止已说修观之意 辰二此法凡大小乘道皆为其增上
辰三正释依于止已修观之法
卯四以修成观之量  寅三止观双运法  辛二别于金刚乘修学法

科判终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