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讲记


《俱舍论颂疏》第五讲

[ 发布时间:2015-02-13 | 浏览:6361次 ]


昨天讲《大毗婆沙》说三藏的各有四个。我们现在要说一个话,就是说讲《俱舍》,我们不要看轻了,是一个大法,是一个佛的根本法,所以魔障是不小的。演培法师,他讲《俱舍》讲过好几次,大陆上讲过四次,都没有讲完,每次都是中断的。到了海外去之后也讲过,也没有讲完。所以这个障相当大,我们昨天有点小魔障,希望大家这段时间里边,多多地求加持。我们念经之前,念《心经》就是驱魔障的,下边那个《菩提道次第求加持文》,求历代的祖师加持,自己平时要注意戒行。戒清净的,加持力就大。要是自己戒不清净,魔障就会来。那么希望大家好好地注意这个事情。同时,在念诵的时候,要认眞念,这都是求三宝护法加持的一个殊胜的缘,不要放弃。

昨天,我们说的这个“三藏教兴”,是说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每一个藏都有四个意思。昨天讲了第一个,说经藏,“素怛缆藏,依力等流,一为众生得增上心学论道故”。昨天我们把增上心学,跟连带的增上戒学、增上慧学都讲了。什么叫增上?一个是“殊胜”的意思,只有佛教有,这个三学外道是没有的。另外一个就是“所趣”的意思,每一个戒、定、慧都是向上面进趣的,不是停留在它本身那个地方。那么这个三学的意思这样子。

下面讲经藏,经藏是依佛的力等流下来的。我们说佛有十八个不共法,不共于声闻、缘觉,当然不同凡夫,外道更不用说,这十八个法是最殊胜的法,只有佛的身上才能有,其它的不能有,这就是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一共十八个,十个力,四个无畏,一个大悲,一个三念住,这个后面都有,我们“智品”中会讲。依佛的十力,十力的力量等流下来的,说这个经藏的。

十力是什么?“智品”详细要讲,我们这里略略地说一下6。十个力,十个智慧的力量,这个智慧的力量在所缘的境里边无碍,都能够遍知,一切地、彻底地、圆满地知道,这个叫力。智慧在所缘境中没有妨碍,全部可以把它知道的完整的、圆满的、透彻的,这个力量就叫力,这个智慧的力量。这个十力,只有佛才有。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佛马上可以讲出来。一般人就搞错了。一般人,假使外道,他要生天,就持牛戒、狗戒。那就错了。他认为持牛戒能生天,但是佛就说了,持牛戒不能生天,持牛戒你持得清净了,下辈子满你的愿,做个牛,如果不清净的话,还得下三恶道,这就是处非处智力。这个东西一般人搞不清楚,只有佛才能知道。第二个是“业异熟智力”,什么业感什么果?这个佛清清楚楚,一点不含糊地知道。第三个是“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关于定方面,四禅八定的。第四个是“根上下智力”,知道众生身上的善根,就是五根,有上品、下品的等等。第五个是“种种胜解智力”,众生的种种的意乐、胜解,他能完全知道。第六个是“种种界智力”,众生的各式各样的种性,他可以知道。那么根据他的种性,就给他说什么法。第七是“遍趣行智力”,一切行,都会趣向它的果,适当的果,相应的果,这个智慧。第八是“宿住随念智力”,宿命通,过去的事情都可以马上就知道。第九,“宿住死生智力”。第十个是“漏尽智力”,烦恼断尽的智慧,得到择灭涅盘。这个十个力,智慧的力量,等流出来讲这个素怛缆藏。

讲的目的:“一为众生得增上心学论道故”,使众生得到增上心学。什么叫“论道”,这个我们有批注的7。论道就是说“能诠教”,使众生得到增上心学要说的那些教法,“以言论道理成于教故”,以语言,各式各样的道理而成立的,使众生得这样的教,叫论道。简单地说,使众生得到增上心学,可以得到定方面的一些知识。第二,“为众生种种杂说故”,众生哪一类的根机说哪一个法。哪个情况,他要的什么,给他说什么,这是杂说,不是有系统的、整个的、圆顿的说;因为对机说法——“杂说”。第三,“令众生种善根故”,对众生使他种个善根,对初机来说,先使他种个善根。第四,“为众生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还没有进入佛的正法的,使他进来,这是进门的一个方法。

这是讲经藏,有这四个意思。是分层次的。经藏是最初的;律藏是第二的,中等的;第三最高的论藏。所以说前面的是种善根,入正法。

说毗奈耶藏,依悲等流。一、为众生得增上戒学论道故。二、为众生说诸学处故。三、为众生已种善根者,令相续成就故。四、令已入正法者,受持正法故。

讲毗奈耶藏,毗奈耶是调伏,我们已经讲过了,就是律藏。这个律藏根据佛的大悲等流下来的,就是佛的十八个不共法里边的十力、四无畏、大悲中的大悲心,所以说戒是佛的悲心出发而讲的。说戒了之后就是保护我们,使我们不犯错误,可以不受恶道,不受苦。所以说,我们的八供里边,别解脱戒以涂香来象征的,来表明这个戒,涂香什么意思呢?就是印度这个热带地方,虫很多,尤其是毒虫,叮了人身上,要害疮的,很厉害,甚至要害病的。但是你把皮肤上涂一点带油料的香,这个虫就不敢叮了,它闻到这个味道要跑的。这个象征是说,众生持了戒之后,那些烦恼就不能侵犯了。烦恼不侵犯,那就是恶业也不会有了,所以说这个就是佛的悲心出发说的。

现在偏偏有些人,感到戒束缚人性的,好像是不慈悲,叫我们这个做不得,那么做不得。不要说现在,在佛才涅盘的时候,就有这么的痴比丘就会有。他说佛在世的时候说很多的法,这个做不得,那个又要去做,那个又做不得,捆绑得我们很不舒服;佛涅盘了,那自在了,没人管了。这样愚痴的人,佛涅盘的时候就出现了。到现在末法时期,当然更不足为奇。很多人希望冲破戒律的那个禁戒,要得到他们所谓的自由,要改动戒,这些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戒是佛制的,等觉菩萨尚且不能改动,何况你一个博地凡夫,哪能改变我们佛的戒律呢?这个是笑话,不能听从那些话。我们记得在八几年,还是哪一年?总是文革以后开始几年,就是宗教政策开放后几年,* * *第一批学生里边就有唱这个调子的,其它的佛学院也有响应的。就是说要向日本学习,要学日本的佛法,带妻子的僧人。这完全是错误的。日本带妻的不是僧人,是在家的,眞正僧人也是要独身的。

说毗奈耶藏,依悲等流。一、为众生得增上戒学论道故”,前一个是定学,增上心就是定。这个说毗奈耶藏,使众生得到殊胜的戒学,那些说的话。“二、为众生说诸学处故”,学处就是戒,戒是我们要学的地方,为众生说这个该学的,那个该学的,应当学,这个戒里边有。“三、为众生已种善根者,令相续成就故”,中等的众生,已经有善根种下的,使他的善根相续下去,甚至于慢慢发展、成就。“四、令已入正法者,受持正法故”,开始没有进门,使他进门,进入正法。已经进来的,要受持了。所以我们学法一样的,对居士才进门的,条件是比较宽大,给他讲的东西也比较肤浅。但是你进了门了,成了眞的佛弟子,甚至于剃了头了,出了家了,那要求就高了,要受持。该背的要背,该修的要修,那些慢慢地要加紧了。

说阿毗达磨藏,依无畏等流。一、为众生得增上慧学论道故。二、为分别诸法自相共相故。三、为已成就者,令得正解脱故。四、为已受持学处者,通达诸法眞实相故。

第三个,“说阿毗达磨藏”——论藏,“依无畏等流”这是佛十八不共法的四无畏8。“四无畏”,佛就是在一切大众面前,不管你沙门、婆罗门、众生、居士、国王、大臣,他就是自己站出来说,我是一切智者,说这个话,没有畏惧。哪个说你不是一切智,有什么东西还不知道,驳不了他。他确实一切智。

第二个佛是“漏永尽无畏”,烦恼习气断完了,没有人可以指出他,你还什么烦恼习气没有断的,说不出来的,可以说这个话,无畏,心里没有畏惧。

第三个“说障道法无畏”,说哪些是障道的,说这个话,无畏,就是不会说错的。假使我们要修行,哪些是对修行是有障碍的,一个一个给你清清楚楚说出来。人家说这个不障道,不会,驳不了他。佛的话不会错,那是障道就是障道。我们说这个男女的事情障道,是佛亲口说,所以这个事情一定要把它去掉,如果你不去掉的话,你进不了道。那你拼命地往前进,结果你自己把自己往后退。你这个样子,你怎么跑得过去呢?我们说有个公案,终南山,据说有一个出家人,他看见一个梅花鹿,它拼命往前跑,但是它的身体拼命往后退,这个奇怪了。怎么它拼命地跑,身体反而往后退呢?结果就是什么原因呢?他说这个山洞里边有一条大的蟒蛇,这个蟒蛇是不能出来的,出来是不晓得几里长,很大很大的,人看到它一定要弄死它的。那么它躲在山洞里边,但是它吃东西怎么办呢?它用吸气的方法吃,它看见东西就尽量吸气,就把它吸进来,吸到洞里边吞下去。那么这个鹿被它看到之后,吸它,所以这个鹿也知道,人家在吸它,拼命跑,但是跑不过,这个吸的力量强。

我们说,假使修行的人,如果他拼命想修行,也感到这个佛法好,但是后边的贪、瞋、痴断不了,这个贪、瞋、痴的力量把你吸过去了,你再怎么地努力的话,你还是在往后退,没有往前跑。这个,很严重啊!不要看轻了。你好像是在努力修行,实际上你是在往后退。贪、瞋、痴不断,修行是没有办法的。佛说淫欲是障道法,这个话是一点不错的。你这个不断掉的话,永远对道是有障碍。为什么在家菩萨他修行慢,就是这个道理。他没有断完,他是五戒,把所有女人都断掉了,但还留下一个他的妻子,这个修行要慢得多了。出家人就干脆,一下子给你全部断掉,断了之后,你心还放不下的话,你还不是跟梅花鹿一样?你虽然拼命地往前跑,你还是往后退,因为贪、瞋、痴的力量把你一吸的话,你还是完蛋了。结果还要吞下去,不是往后就完了,退到里边,把你吞到肚子里去了,三恶道哎。

最后一个,“说尽苦道无畏”。一个是障道法说了,这个是尽苦道。我们说生死是苦,怎样把它断掉,超出这个三有流转的生死呢?他有方法。假使有人出来:“你这个方法不行,出不了生死”,不会,佛不害怕。

所以说这四个法,佛在一切大众面前当众宣布,没有畏惧,因为任何人驳不倒他。佛是一切智者,什么都搞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四无畏。从这个四无畏等流出来的,讲的就是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讲的目的有几个呢?

一、为众生得增上慧学论道故”,使众生得增上三学里边的慧学,慧学是高的。我们看到大概是《台州佛学》,有一篇文章说,戒、定、慧次第,按照他搞起来,好像是不太行,他还是从慧下手,学了慧之后慢慢得定,跟那个戒,就能受戒,也能得定。他也依他的讲了一套道理,这个文章,可能你们也看到了。这个实际上是凡夫说的,可能他自己的根器,因为以前戒、定、慧有点基础,这一辈子修点慧,把以前的善根引出来了,得了一点点好处。但是这个不足为信,不是大家可以普遍学习的,这是特殊情况,你已经前面有了基础了。如果没有基础的话,照你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或者你是搞错了,你没得好处,自以为得好处了。

这个我们再讲一个公案,这是海公上师说的。海公上师当时住在五台山,弘法嘛到处跑。他跑到上海,一个老修行见上师,他对上师说,我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修行,反而感到烦恼很重,我跑到公园里去看看,反而心里舒畅了,没有事了。什么意思呢?他一个人关起来修行,男女的心放不下,总是要想那些女人的事情。他到公园里去了,他眼睛看看男的女的,看看看多了,反而淡薄了,没念头了。这个是不是眞的是进步呢?大家去看女人好了,看跳舞去好了,可以把烦恼断掉了。不可能的。海公上师给他分析,他说你的所谓在房间里修行,感到心里息不下去,这是烦恼根子没有断,烦恼习气很重。你跑到公园里去看了男男女女的,你感到心里平下去了,实际上不是平下去了,你是已经满足你的淫欲心了。因为我们说《俱舍》里有,淫欲有几种。在欲界的人,畜生,跟四天王天,是要交的,男女要交的。到忉利天,交而不泄,不漏泄。到兜率天,慢慢一层层地上去,互相拥抱就满足了淫欲。执手,再上去两个人握握手就满足淫欲了,再上去互相对视一笑,笑一笑,淫欲心就满了。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天,两个眼睛看一看就满足淫欲了。

这个很严重,它告诉我们,你对女人的眼睛一看,两个人眼睛相对了,就是淫欲,这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的淫欲,这是已经在做欲的事情了——你感到满足了,你已经做了欲的事情,你当然已经把欲满了,当然没有什么想头。但是这个习气越来越深的话,你放不下的,以后你不断地要进,从两个眼睛看,要发展到笑,笑要发展到握手,握手要发展到拥抱,拥抱就是要交了。所以说,这是一层一层来的。你感到跑出去好像心反而清净了,实际上不是清净了,是已经满足了你的欲了,已经在做淫欲的事情了。这个不是人间的淫欲,天上的淫欲罢了。所以说这个是很危险的事情,不要搞错了。有的人欢喜看看学校女学生体操,看看好像是没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不能看!

二、为分别诸法自相共相故”,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相”,法的相貌。我们说一切法,它有它的体性,有它的相貌,有它的作用:体、相、用。它的相,自相,就是它本来的那个自己的相貌。一个人有自己的相貌,各人各的相貌不一样。“共相”,这个相是通的。我们每个人脸不同,这是他的自相;但是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共相。那么人里边,各式各样的人中间,“男人”是男人的共相,“女人”又是女人的共相。那么“汉人”是汉人的共相,“欧洲人”是欧洲人的共相。共相、自相是不限定的,看你取什么范围。你说“一个女人”是自相的话,“所有的女人”——凡是中国人也好、黑人也好、白人也好——是共相;假使你说中国人是自相的话,共相的话人类是一样的;中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都是自相的话,那么“所有人类”就是共相,一样,这是相同的。

最大的共相,我们说有为法都是无常相,一切法都是生灭、无常的。最大的、再大的共相,管你有为也好、无为也好,无为法没有生灭了,但是空性是有的,一切法的最大的共相就是空性——自性空,不管你有为法、无为法都是自性空。那么这个自相、共相是相对的,这个我们要知道,可以宽可以窄,就是说以一个法为自相,相同的这一类就是共相。

再举一个例子,这个因为你们没有学过法相,恐怕不大容易懂。我们说色法,假使说我们说桌子、凳子,都是物质的东西,属于五蕴里边的色蕴,那么它桌子是桌子,凳子是凳子,屋子是屋子,各不一样的,自相。那么它们都是物质,共相,同的。假使我们说受:苦受——不舒服,乐受——感到高兴,舍受——无所谓、不苦不乐。好像是不一样,这是自相,但是都是受,感觉,共相。那么自相、共相的分别大概是这样子,慢慢多接触之后就会知道。

三、为已成就者,令得正解脱故”,这是最高一层了,前面的开始的种善根,种了善根的使他善根相续,慢慢成就。这个增上慧学,已经成就的,使他得解脱,就是善根成就后使他得解脱了。

四、为已受持学处者,通达诸法眞实相故”,已经受了戒的,受了戒、得了定的人,使他产生无漏的慧,能够把诸法的眞实相,最一般,也是最高的眞实相,就是实相,也就是空相。使众生得到这个相,这是增上慧学的作用。

这是佛讲三藏,每一个藏里有四个意思。下边菩萨造论的,也有他的意思。

依婆沙有七意造论

又依《婆沙》,有七意造论。

菩萨祖师造论,一般地说都有七个意思。

一为饶益他故,为令有情于佛圣教无倒受持,便得悟入甚深法性。譬如有人为饶益他,于黑闇处燃大明灯,令有目者见种种色。

这是饶益有情,使他于佛的圣教,无倒受持,能够悟入甚深法性,因为我们说佛说的教,前面说的,经是杂说,你把这些杂说的话,把它贯穿起来,条理化起来,把它体系、它的重点抓出来,这样子,使我们无倒地受持。不会搞错了。论的解说使我们对经教能够无倒的理解,理解之后就能受持。(05B)最后悟入甚深法性,一切法的空性,最高的。那么这样子,就是说依论来解释经,使我们众生、有情可以无倒受持,乃至于最后悟入甚深法性。

这个打个比喻,就是说为了饶益人家,在黑闇处燃个大明灯。经没有论的阐发的话,我们看不懂,好像黑闇一样。但是你燃一个明灯,就是论照了之后,把经解释清楚了,好像点个灯一样,使有眼睛见种种色 。《金刚经》不是经常举这个譬喻9吗?“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有目还不够了,还要日光明照。我们上次不是打了一个比喻吗?你说你有眼睛,你可以不用背了,你就看了书念好了。可是眼睛虽然有啊,灯没有了,断了电了,你没有办法了,你不背,背不下来。那天我们不是断电嘛,有的人能背的就背下来了,不受影响,背不下来的,哑掉了。如果全部背不下来,如果电一断的话马上这个殿上就没有声音了?这不是闹笑话了。所以要背。我们还是鼓励大家背,这是海公上师教诫。所以说单是眼睛还不行,还得要有个大明灯。那么这样子,各式各样颜色才会分别出来。所以论就是大明灯,经上的道理跟色一样的,各式各样的东西,你没有一个大明灯去照它,你还看不清楚了。

二为破无明闇故,如灯破闇,能发光明;造论亦尔,破无明闇,发智慧明。

智慧都是以明来比喻的。这个论藏就是慧藏,讲增上慧的。我们说灯能除黑闇的,那么我们这个无明的黑闇,哪个灯来照得破呢?要这个慧的灯。慧的灯能够把我们烦恼里面的无明闇去除,而发出光明的智慧。前面的灯是这个论,照东西,照什么?照种种色,好像太阳光照种种色,就把经里边的道理照给你看。这个是破闇,破无明的闇。这个两个比喻不一样,不要看差不多的。我们上次不是叫大家讨论缘起法?中观的、唯识的,跟那些其它的比较的话,哎,差不多的。这个差不多的,就表示你没有好好仔细地研究。哪有差不多的?差不多先生我们讲过了,牛医生跟人医生差不多的;你吃它的药好了,吃了,死掉了;死掉了你说死了和活了差不多的;你下了地狱了你看看差不差不多,这个苦来了,药叉鬼把你叉在油锅煎了:“跟天上差不多的”,这个总不好说了吧。所以说不要胡涂。

三为显无我像故。譬如镜面,极善磨莹,种种相现;论亦如是,分别法相,令无我像,分明显现。

这个就是照镜子了。我们经常说照镜子,照镜子,“无我像”,照什么像?把无我的像照出来。镜子你好好地磨的话,那么你什么像摆在前面,它都给你显出来,一模一样。前面我们不是说的吗?“执鸾镜而鉴像”,鸾镜,那个镜子照起来,一个鸾鸟搞胡涂了,它以为眞的有个鸾鸟来了,跟它跳起舞来了。那这个镜子照像,跟眞的一样。那么这里就是说,你把镜子好好磨的话,什么样子的东西,摆在面前,什么样的像就显出来。

现在我们这个论,它是什么镜子?它是分别法相,把一切法仔细地研究,把它分析的话,最后分析到没有我的,这个没有我的像,你没有论去照,照不出来的。等于说世间上的东西没有镜子照也照不出来的,那么我们要知道无我的像,要把它看出来,只有从论上去研究、去探讨。所以说,把法相分别清楚之后,无我的像就显了。“分明显现”。这个道理我们想想看,跟龙树菩萨的一样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无我的相——这是涅盘;法无我、人无我,都是证的择灭涅盘。你如果不从分别法相下手的话,怎么得到呢?这个很明显的,先要从缘起法,把它搞清楚,然后这个空性才能显出来。这个哪里是小乘呢?跟龙树菩萨的中观一模一样了。

四为度生死河故。如窂船筏,百千众生,依之无畏,度至彼岸;论亦如是,佛及有情,依之无畏,到涅盘岸。

生死河”,以河来表达这个生死。我们说,一条大河,印度经常用恒河来比喻。你要渡到大河彼岸去的话,河的对面,你非要牢的船,如果不牢的船,那这个河流的水很急。四川有个什么,巫山峡是吗?那个地方,你不会驾船的人,漩了漩涡里去的话,那你非沉死不可的。就是船老大要是很能干的才能够驾驶过去。假使这个船不牢的话,在很凶猛的河水里边,波浪里边,渡不过去的。那么一定要牢的船筏。

我们这个论,跟船筏一样,它可以载我们众生到彼岸去。而且无畏,不要害怕,乘那个大的牢固的船过河,一点不害怕。如果说,是个破船、小船,那就是提心吊胆的,就怕沉下去就完蛋。我们说温州江心寺,在江的中间,乘船去,乘摆渡船,这个温州人是很清楚的,大的船摆过去,稳当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性,还有有些人他赶船,就是赶时间的,半个钟头开一班,他要快,小艇也有,我也看到过,快得不得了,像射箭一样,一下子过去,但是不稳的,头翘得那么高,尾巴一点点点在水面上,他们说翻的很多,翻船就是落水鬼了,糟糕了。这是不稳。那么这个论——牢的船筏,可以无畏,不要害怕,你慢慢渡过去好了,度生死岸可以度得过去。不但是众生,连佛也是这样度过去的,就是靠论了,依之无畏,到达涅盘岸。

五为照契经等故。如人执炬,则见众色,而无迷乱;论亦如是,照契经等义,而无迷乱故。

跟前面差不多。经里的话,我们是钝根,看不清楚。等于说虽然有眼睛,但是没有光明,这个色还是看不到。这个论就像一个火炬,火炬把这个一照,“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经常打这个比喻。我们经里讲的道理,有论的解释,一下子那就看得清清楚楚。就是借了大的灯,不会搞错。如果灯小了会看错。很闇的光线里边,东西会拿错,人会认错,远远的这个人来了,你当他是朋友,跟他招呼,结果他不是的,弄个笑话,很难堪,那就是光线不足,两个人差不多,搞错了。如果很亮的光线里边,那绝对不会错。所以说执了大火炬,那么经里边的道理不会迷乱了。论就是大火炬,把经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一点没有迷乱。

所以我们说,西藏、印度学论,由论入经,而我们汉人重经轻论,以为只要学经好了,论是人作的,菩萨,祖师作的,经是佛亲口说,经好,我们念了经之后,比他们学论的好。结果呢,经倒是好啊,你不好啊,你眼睛看不清楚,迷乱了,搞错了,你不是不好了吗?学论的人他有梯子,这个经的楼很高,你没有梯子,你想自己爬上去,跳,跳了半天,腿跳断了,还没上去。他有梯子,一级一级上去了,结果他在楼上跟你笑笑,你怎么办?你毫无办法。你不上梯,你不肯登楼嘛,你不肯登梯子嘛。那我们说学论一样的,论是梯子,你没有梯,没有灯去照,这个经看不懂,你会迷乱,迷乱了搞错,搞错就不对,所以说学论是便宜的事情,不要认为论是不好,论是解释经的。我们不是说,《俱舍论》就是四阿含、六足论的钥匙嘛。拿了这把钥匙的话,就能开智慧的宝藏,那不是聪明论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叫你们讨论的:“为什么叫聪明论?”看你们怎么答的?不是一个方面,多方面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论亦如是,照契经等义,而无迷乱故”,不会搞错。

六为观察善等诸法故。如别宝人,识金刚等宝;论亦如是,分别善等诸法故。

我们说采宝的人,如果他辛辛苦苦跑到大海或者高山上去采宝,他不识宝,结果拿了一些石头回来了,高兴得很,费了千辛万苦,花了许多气力,结果拿回来的是石头,那你不是傻瓜?所以说一定要识宝,你到了宝山,你能够识别哪些是眞的宝,拿回来,那你发财了。所以说,“如别宝人”,能够鉴别宝物的人,他知道什么是金刚钻,因为金刚钻在矿石里面你看不出来的,什么是金刚,什么是眞金,什么等等啊,翡翠等等都是采出来的,都是矿石里采出来的。那你要识得出来,才能把这个拿出来,如果不识货的话,把石头搬回来,你还不知道。

论也一样,“分别善等诸法”,它给你分别,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我们该取哪些,该舍哪些,你才有一个标准。如果你没有论的分别的话,你好的当坏的,坏的当好的,乱七八糟,你得的果也不会好。我们经常听到人家说这个话,“反正信教都好,都是劝人为善”,这个话听起来那么是平等的。基督教、耶稣教,什么教,乃至鬼神教都是劝人为善,都是好的,但是这个善的标准在哪里呢?每一个教都有它的标准,哪一个是善的,哪个是恶的,那个决然不同的。

一般说善恶的标准,根据社会上的道德准则来定的,也有根据他们教主自己定的,也有根据他们其它的一些鬼神的一些什么标准定的,反正总有一个人为的标准在里边。而我们佛教的善恶却是客观的、科学的,做了这个事情要堕恶道,是恶的;做这个事情生人天的,乃至证涅盘的,善的,一个是有漏善,一个是无漏善。这是客观的事实,不是人为的。所以善恶的标准不一样,你说劝人为善都是好的,这个话就是懵懵懂懂的。这个善里边大有讲究。

我们不是讲过吗?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的时候,他在船上碰到海盗,海盗就把他抓起来,抢了很多的钱,也俘虏了很多的人。海盗信那个邪教,就是当他们抢了东西之后,要感谢他们的神,用什么方法感谢呢?就把那些抓来的人里边,最端正的,活祭,活的祭他们的神。这些海盗找了半天,就看见玄奘法师长得最好,就一定要把他祭神。很多人就求那个贼,千万不要用他,我们来代替他都可以。他说你们长得不好,神不要,就是要玄奘法师,他长得好,那么没办法,结果一定要他。玄奘法师,出家人,无所谓,他说:“好好好,允许我入一下定后再来”,结果玄奘法师入定了,入定之后就到兜率天见了弥勒菩萨,很好。就在他入定的时候,海里护法神不愿意,怎么要杀玄奘法师呢,这是一个大善根的,弘扬正法的了不得的人,不能杀。马上起大风暴,把这个船被吹得摇来晃去,颠颠晃晃的,要翻了。这样大家恐惧得不得了。船上那些居士,跟玄奘法师一路的,趁这个机会就说了:“哎呀,你们要害法师,你看,天都发脾气了,要把你船都沉下去,大家同归于尽,都死完了”,“哦”,那个贼害怕起来了,就在玄奘法师面前磕头求饶了。这个玄奘法师出了定之后:“好,你们动手好了”,“哦,不动手,磕头,磕头”,哀求玄奘法师饶恕他们,“什么事啊?”哦,这么回事。后来就放掉了。这个他们外道认为的善——杀一个最端正的人祭神是善事情。我们讲到佛教史的最后,有的宗教他们也是把异教徒杀得最多的生天——也是善事情。所以说这些善恶标准实在是可怕。这也是善吗?我们看看当然不是善了。

七为显诸大论师,不倾动故。如妙高山踞金轮上,一切猛风不能倾动。诸大论师亦复如是,轻毁邪论不能摧伏故。

须弥山是什么大风吹不动的。八风吹不动——苏东坡一句话。一切猛风,最大的劫初的风也吹不动的。诸大论师一样,他也是这样子。“轻毁邪论不能摧伏故”,外道的毁谤佛教的,轻蔑佛教的那些邪论,都摧伏不了他。

这是造论的七个意思。前面三藏,每一个有四个意思,这是佛说的三藏。这个说造论有七个意思。那么这是通的,凡是三藏都有这四个意思,凡是造论,这七个意思都有。下边要正式讲到本论的问题了。

明论宗旨

第二明论宗旨者。自教迹区分,部成十八;所立宗旨,固非一家。如一说部、大众部、鸡胤部、说出世部,此四奉宗:一切诸法,无非是假,但有言说。若经部宗:立一切法,少分实有,多分是假。

我们这部论所宗的主张是什么?自从分了部派以后,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本来是一味的原始佛教,佛涅盘了一百多年以后,就开始分上座、大众二部。慢慢地上座部里边又分、大众部里边又分,分了十八部。这样子,他们每一部的宗旨都不一样——“固非一家”。他打个比喻,“如一说部,大众部,鸡胤部,说出世部”,这个我们在前面讲的时候,都知道,一般是大众部里边的。“此四奉宗,一切诸法,无非是假,但有言说”,这四部他们所推崇的宗旨,认为一切法都是假安立的,只有言说、名言,没有实体的,这是大众部,接近于大乘的,我们前面讲过。

经部”来说,它的安立一切法,“少分”,一切法里边有一少部份,是实在有的,哪一少部份呢?就是三科里的十八界。蕴、处是假安立的,而十八界是眞实的。那么三世的法,过去、未来是假的,现在的法是眞的。“多分是假”,就是蕴、处是假的,过去、未来是假的,那些无为法也是假的。那么就是说把大部份的法都归于假安立了,没有体的。而少部分有。再上去就是……

我们说学法,为什么要四部?要义要叫四部呢?有部是分析一切法,每一个法都是三世一切有,有了之后,把法相的缘起都搞清楚了。然后进入经部,把大部份空掉了。然后再进入唯识,把外境全部空完,只留一个识。最后到中观,把识也把它空掉。这个法,要学,跟登楼梯一样的。我们前面打个比喻,你要登上一切法自性空的高楼,最起码这四级楼梯要登。如果你不按四级楼梯登的话,你要跳的话,竹竿跳断了也跳不上去,没有办法了。你下边的不知道,上面怎么会知道呢?你小学的算术都算不来,你大学的微积分搞起来了,你根本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所以说学法要按次第。

这里就是说介绍了几个不同部派的主张。大众部的都是说一切法是空的,只有言说;经部的,少分是有,大部份是空,假的。

萨婆多宗三世差别之四说

若萨婆多宗,一切有法,为所奉宗。计有不同,总有四说:一类、二相、三位、四待。

萨婆多”,那是说一切法有,萨婆多宗就是有部。“一切有法,为所奉宗”,它认为一切法都是有的,是他们所宗奉的宗旨,他们的主张。 《俱舍论》的“随眠品”里边,后面就要讲起。讲怎么叫一切有呢?“说三世有故,须说一切有”,我们一切有部,凡是你认为你是一切有部的话,你就是要主张三世一切法都是有的,不但是现在一切法有,就是过去的、未来的也是有——有体的。这样子你符合于这个主张的,你才能叫一切有宗的人。否则的话,你不是一切有部的。一切有部就是踏踏实实的,什么都有。

既然一切法都是实体有的,就是三世一切有——三世法他们认为都是有实体的。这样子你说一切法本来有的:过去也有、现在也有、未来也有,三世怎么分呢?我们说三世的区分就是:一下儿有、一下儿没有,在变化之中才能分别过去、未来、现在,你现在一味的都是一个东西有,就分不出三世了。这个三世哪里来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有部里边有四大论师解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专门一点,我们说要大家注意一点。在《随眠品》还要讲,因为提到有部的宗旨,那么先要把它提一下。问题在哪里?就是有部认为法的体,三世都是实在有的;三世的法实在有的,三世如何区分呢?怎么分别这个三世呢?你过去也是有、现在还是有、未来也是有,什么法都是有的话,那么三世从哪里看出来呢?怎么区分呢?这个问题是比较难解决的。有部里边四大评家,他们有四个说法,一个是“类”来差别,一个“相”来差别,一个是“位”来差别,一个是“待”来差别三世。

问题焦点,我们再说一遍,就是一切法的体,过去、未来、现在都是有的,那么三世的变化是从哪里来的?无为法是没有三世的,因为它是“常”的,它是不变的。有为法有三世的,我们说这个有部的法,是“恒”有,不是“常”有;“常”有就是没有生灭的无为法。它用一个“恒”——总是有的,但是跟无为的“常”不一样,无为常是没变化的;它有变化,它有剎那生灭,但是前后相续,那么用“恒”的这个话来表示。既然是“恒”的,前后一样的,那你怎么说三世呢?那么这个问题很费脑筋的。那么有四大评家,有四个说法来解释这个问题。

言类者。尊者法救,作如是说:由类不同,三世有异。谓从未来,至现在时,舍未来类,得现在类;若从现在,流至过去,舍现在类,得过去类。但类不同,非体有异;如破金器,作余物时,形虽有殊,金色无异。

第一是法救尊者,“尊者法救,作如是说,由类不同,三世有异”,因为种类的不同,所以三世不一样。法当然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有的,是恒有;但是因为它的类不一样,那么三世就有差别了。什么叫类不一样呢?“谓从未来,至现在时,舍未来类,得现在类”,他说,法有三个类:它在过去的时候叫过去类,在现在的时候叫现在类,在未来的时候叫未来类。从未来——这个法还没有开始,到它生出来;从未来到现在——它把未来那个类丢掉了,成了现在的类,它就是现在的时间了——是属于现在。假使从现在过了——一剎那过了之后,到过去了;把现在的类舍掉,得了过去的类。单是类的不同,法的体没有差别。他用这个方式来解释三世的法是恒有的,而三世的差别是从类的不同而分别出来的。

这个话还不清楚,打个比喻:“如破金器,作余物时,形虽有殊,金色无异”,他就是说三个类,就是三个东西,拿一个金子打三个东西——第一个是过去类、第二个是未来类、第三个是现在类。你打了,几个类调来调去,但是金总还是那个东西;就是说三世虽然变化,这个法体还是金,没有动。以这样的方式来解释法体恒有,而三世有异。这个是法救论师的说法。

言相者。尊者妙音,说相不同,三世有异。谓法在过去,正与过去相合,而不名为离现未相,以过去相显,但名过去也。现在正与现在相合,而不名为离过未相;未来正与未来相合,而不名为离过现相;随显得名,准过去说。

第二个说法是妙音尊者的。他说“相”的不同,所以三世有不一样,什么相呢?他说:“法在过去,与过去相合”。有三个相:过去相、未来相、现在相。法在过去的时候,就是已经落谢了,到过去去了,那它和“过去相”相合,叫过去法。“而不名为离现未相”,它虽然与“过去相”合了,不能说它离开现在了,跟离开现在、未来的相,并没有离开——它不过合不合的问题。这个等下我们再说,还要打比喻的。“以过去相显”,这个为什么叫“过去相”合呢?“过去相显”,明显,而现在、未来的相隐在里边,所以说叫过去的法。“但名过去也”,这叫过去,不叫现在、未来。

同样,现在的法,跟“现在相”合的时候,叫现在法,不叫过去、未来,但是没有离开过去、未来,就是过去、未来的法的相隐下去了,“现在相”显出来了,叫现在。未来的法跟“未来相”合了,“而不名为离过现相”。就是说未来的法它跟“未来相”合了,就是这个相显出来了,而“过去相”跟“现在相”不是说没有,它是隐下去了。“随显得名,准过去说”,哪一个相显就属于哪一个时候的法。那就是说过去、未来、现在的相,都是它的体喽,都是有的。“过去相”显了,就说过去法;“现在相”显了,就叫现在法;“未来相”显了,叫未来法。就是说它的体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它在过去了,现在、未来的丢掉了、没有了——还是有。不过一个是显、一个是隐在里面——这个不同。以这个相显、不显的说法来区别三世;法体是恒有。这是第二个妙音尊者的讲法。

言位者。尊者世友,说位不同,三世有异。未作用位,名为未来;正作用位,名为现在;作用谢位,名为过去。至位位中,作异异说。如运一筹,置在一位,名一;置百位,名百;置千位,名千;历位有别,筹体无异。

第三个“位”——它的地位的不同,是世友尊者解释的。世友尊者我们见过面的。他说,三世不同是因为“位”的不同,什么位呢?作用的位,就是起不起作用,这个地位。没有起作用的叫未来;正在起作用的叫现在;作用起过了,谢掉了,那叫过去。从作用的没有生出来,正在兴起来,跟已经兴了之后谢掉了,这样子来区别三世,体还是一个。“至位位中,作异异说”。你在过去位的时候——作用已经去掉了、作用已经过了,叫过去;作用还没起来叫未来;作用正起来叫现在。在什么什么地位就什么什么的说法。

这个用算盘来作比喻,“筹”是筹子。我们汉地,大家看到的是算盘,我们就用算盘打比喻。这个算盘珠子,你摆在一的地方它就是一,摆在十的地方就是十,摆在一百的那个地方就是一百,摆在一千就一千,摆在一万就一万,乃至摆一百万就一百万,摆一亿就是一亿。这个算盘珠子一样,一样大小,你摆在这边,它是当一亿的,摆在那边它是一,再摆在后边零点一。这个就是说,珠子的大小体是一样的,而它的作用不一样,就是作用起的时候是现在,作用没有起的时候是未来,作用过去了叫过去。这是作用起的地位的不同来区别三世,而体还是一样——法体恒有,体没有动。是世友尊者的讲法。

言待者。尊者觉天,说待不同,三世有异。待谓观待,前观于后,名为过去,后观于前,名为未来,观待前后,名为现在。如一女人,名女、名母,观母名女,观女名母。

觉天尊者的说法,“待”不同——观待不同,就是相对的来说的话,“三世有异”。“待谓观待”,这个对那个的看法,“前观于后,名为过去”,前面的看后面的,叫过去。“后观于前”,后面的来看前面的,还没来,叫未来。“观待前后”,两边看——就是前面、后面来看,中间那个——现在。(06A)那么打个比喻,“如一女人,名女、名母”,有一个女人也可以叫女儿也可以叫母亲。这怎么说?这不是乱说吗?她又是女儿又是母亲。这是观待而说的,对她的母亲说,她是女儿;对她的女儿说,她是母亲。没有错。那么这就是说前面看,它是过去;对后面往前看,它是未来;正在前后中间的就是现在。这是相对的看法。以这样的方式来解释三世。

这是四大评家的说法。这四个说法,各有各的道理,那么现在到底采取哪一个呢?世亲论主,他有他的看法。

论主评云:法救执法有转变故,应置数论外道朋中,以数论宗执法有转变故也。妙音所立,世相杂乱,三世皆有三世相故。觉天所立,世还杂乱。一世法中,应有三世。谓过去世,有多剎那,前后剎那,应名去来,中名现在;未来现在,类亦应然。故此四中,第三世友,立世最善。

论主评云”,世亲菩萨,论主一般就是说《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菩萨他的评论,他说:“法救执法有转变故,应置数论外道朋中,以数论宗,执法有转变故也”,法救论师他说法有转变的,过去属于过去类,现在、现在类,未来、未来类;类可以变的,但是法——金子是没有动。我们回想一下数论外道,我们前面讲过的,不是有个变易吗?它的宗,二十五谛,总括起来三个:变易、自性、我知。有变易的,他说法救论师也来个变易,他跟数论外道是朋友,那就是说他跟数论外道一样了,他属于外道去了。这个批评得很厉害,你也来个变易,跟数论外道一样了。因为数论宗说法有变易的,就是否定了,把他否定掉了。

妙音所立,世相杂乱,三世皆有三世相故”,妙音尊者他说的,过去跟“过去相”合,这样子安立的话是乱的,为什么呢?他说“三世皆有三世相故”,三世里边都有三世。就是你说过去的法,过去法本身来说也有三世。那么这个过去的三世,跟未来的三世不是混淆起来了吗?

觉天论师的说法,还是同样,还是三世要混的,为什么呢?下面总的解释。“一世法中,应有三世”,过去法,不是一剎那,有很多剎那。前一剎那对后一剎那说,是未来;后一剎那对中间那一剎那说是过去。那就是过去里边还有过去、现在、未来,未来之中也有过去、未来、现在。只有现在一剎那,没有什么。那么不是还是混乱的,讲不清楚。过去世有很多剎那,“前后剎那,应名去来”,就是前一剎那叫过去,后一剎那叫未来,中间一剎那又可以叫现在了;那不是过去里边有过去、未来、现在,未来中间也有过去、未来、现在,你这个搞了半天不是乱七八糟的吗?未来里边也有现在,同样,这个道理就不细说了。

所以这四个里边,世亲菩萨评论世友尊者的说法最好。“第三世友,立世最善”,这里,就有部的四个评家来说,世友尊者的最好。

最后,世亲菩萨还要把世友的也破掉了。他说世友的还是不行,还有毛病,在“随眠品”里边要讲。这个哪个的对呢?经部的对。这个里边,他的主张有拿出来的。这里还没有抬出来。单是从有部里讲起来,世亲菩萨说,世友尊者的是比较对的。我们就提醒一下了,说是有人他不是有一部《俱舍》什么的,它里边就讲错了。它说,那个是对的,实际上这个世亲菩萨是否定的,世友尊者那个说法也是否定掉的。他只不过在四个评家里边这个最好,而实际上他后面把这个也破掉了,采取经部的说法。

今天的内容是比较复杂一点,你们讨论的时候要仔细。我们希望,讲一节课,消化一节课;讲得不多,但是要求全部消化。如果昨天的食还没有消下去,那新吃下去的更消不了了,再下去,要害肠胃病的,不行了。所以说最好一天把每天的消化掉,第二天新鲜吃得下去。如果你吃胀了,新的吃不下了,旧的又消化不了,时间长了,决定肠胃害病了,那就是没办法,学不进去了。那么要求你们,这次讨论时间长一点。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