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格鲁史诗 >> 格鲁史诗

格鲁史诗


宗派建立宝鬘论 1

[ 发布时间:2015-01-22 | 浏览:3708次 ]


希有二资粮雪山 大悲热力融为流
任运法身大地遍 汇分宗派四大河
事业波涛涌接天 外道愚夫悉惊怖
千万佛子具信渡 牟尼无热大池王
佛补处尊无能胜(弥勒)
佛胜智主微妙音(文殊)
佛记龙猛无著足
佛仲父子(师弟)我敬礼
若通达此能普见 外内教法之差别
能于博学智者前 受持胜说之禁戒
希有名称白幢幡 质直士夫能高举
自他宗派辨真实 谁有智者舍精勤
胜士善说普集已 自与等缘随摄故
宗派建立当略说 慧明求法当教听
此即,不观待现生之利养、恭敬,赞顷,心中希求解脱之补特伽罗,必须为通晓清净无我见之方便而精进,若远离甚深之正见,则如何修习慈心,悲愍心,菩捉心,亦不能拔除苦根故。如是之语至尊宗喀巴大师亦说:若不具证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勤证缘起方便。是故,为断除见之谬失及抉择粗细无我之次第故,概述自他宗派之建立大文分二:初,总标,二,别释。
初,谓宗派之名言非已造作,乃佛之教诫中所说故,如《楞伽经》云:我法相二种,教法及宗派,诸凡夫教法,瑜伽者宗派。此又就补特伽罗分为:心不由宗派变及心以宗派变二种。
1、以不修习,不观察、不研究宗义之俱生心者,唯希求此世安乐。
2
、修习教理境,行、果三之建立成就为自心之理,从经教及正理之道中所说。释宗派之名。

如《释说明句论》中说:唯宗派者,即由正理及经教自许为善说,便称谓。唯此外,非趋向他方故谓。无论依何种教理而决断,此成就宗之义。除此自心前之理外,不向他处动摇。故名宗派
此分为二:外道、内道,唯外道及内道有差别,诚心归依三宝之补持伽罗为内道。心不依托三宝,而真心归依世间天神之补特伽罗为外道故。内外道宗派言论亦有差别,从师、论、见三门中可分辨故。此亦是说,诸自宗者皆谓,师已断尽一切过失,且圆满一切功德,论于有情无害,见许常一自在之我空。共具三种差别。
诸余部,……与此相反:师有过失,功德非圆满,论于有情有损害,见许常一自在之我成就,共具三种差别故。


一、别说分二
别说分二:初,概述外道宗派之建立,次,略辨
内道宗派之建立
初,于宗派言论中,凡不归依三宝,具尚计有其他导师之补特伽罗,即是外道宗派言论之相。彼差别虽无量,总摄则有:遍入派、自在天派、耆那派,劫毗罗派、天师派等五派,此五派称论辩五部。又有根本六部: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观行派,裸形派、顺世派等。此诸派中从一至五为常见,其后者为断见。又胜论派与正理派二者依次为食米屑仙人及婆罗门足目之随行者。此二派内部所许虽略有不合,然总宗派则无有不向。又胜论、正理论二派许一切所知摄为九实:许沐浴、灌顶、膏戒,祭祀、烧施等为解脱道,若时从师教授而修瑜伽,由诸我根等丁知余义,即观见真如。若通晓六句义之自性,丁知虽我以周遍为自性,然无造作,全不积集法与非法之业,不积新业,而旧业销亡,复所受身及根觉苦乐贪嗔等与我脱离,而又不取新身及诸根,如柴已烬之火,断生相续,若唯我独存时,即得解脱也。
数论派,为劫毗罗仙人之随行者,将一切所知决定许为二十五数,此即神我、自性,大、慢、五唯、十一根、五大共二十五谛。五唯者:色、声、香、味,触。十一根者:五知根,五业根及意根。
五知根者,眼,耳,鼻,舌,皮根等,五业根者:口、手,足、肛门,阴部,五大者:地,水,火,风,虚空等。此中神我为知者外,余二十四和合聚集而计为色法、自性,神我为胜义谛,其余则计为世俗谛。此中又有:是因非果,困果俱是,。是果非因,因果俱非四种:一为总自性,二为心,慢及五唯共七种,三为余十六,四即神我。此如《自在黑续》中说,根本自性不变异,大等七性则变异,余十六种亦变异,非神我性不变异。彼亦计诸根本自性、总相,自性渚义虽同,而具足六不同法之所知。神我,我、知,明等义一名异。其余二十三种之生法,何时由神我生起受用境界之欲,由根本自性能使声等诸变异起变化。此亦先从自性生大,觉与大者亦为名之差别,此即从外能现境,从内能现神我之影像,如镜两面。由此生慢,慢分为:变异慢、勇慢、阍慢共三种。从变异慢生五唯,由此生五大,从勇慢生十一根。从阍慢而能入其余二慢。此由于不知如有足盲人之自性与如有眼跛者之神我,乃迷谬为一,及不知诸变异等由根本自性所起变化之理,遂流转轮回。若时从师听闻亲示教授,由依于此,则生起殊胜定解:此诸变异唯自性所变化而已,由渐次远离贪著于境,尔时依止静虑得天眼通,次以神通观察自性时,自性,如他人妇生起羞愧,诸变异等,皆归收摄,入自性中,隐灭不现,尔时瑜伽者心相上一切世俗境界巳还灭,神我无有境界可资受用,无为而住,斯时则得解脱。彼派所计如是。
观行派者,此派是随阇弥尼之学说,凡吠陀所显皆自然生,并增益言此即真实,计唯祭祀等能得天位,此即出离恶趣之解脱。然无有除苦之解脱,因垢融入于心性故,又无有一切智,所知无有边际故。是故亦说无有真谛之语。
裸形外道派,即随耆那之说,将一切所知摄为九义:命,漏,戒,定老,缚,业,罪、福德,解脱等。,即是我,如诸士夫身量而有,其体是常而有分位无常之自性。,是善及不善之诸业,由此有轮回之漏故。,能灭除漏,不积新业故。定老,渴而不饮,身于暑热等苦行之门中尽昔所造之诸业。,即邪见。,有四种:后受业、名业、种姓业,寿业。,即非法。福德,是法。
解脱,谓修裸形,不语、依五火等苦行将昔日所造业皆得销尽,不积新业,居于一切世间之顶处,名为世间集会,此如白伞上竖,如乳酪或拘物头花白色,量有四百五十万由旬,有生命,故是实法,然从轮回解脱,故亦是非实法,趋于彼处,于彼处中名为解脱,如耆那曾说:犹如雪域之香花,乳酪露水珍珠色,如持白伞之形态,耆那说即是解脱
顺世外道者,不由前世而来此世,谓前世者谁亦未见故,从倏尔之身成就倏尔之心,如从倏尔之火成就倏尔之光。亦无由现世而至后世,因身心同为一体,身坏时,心亦随坏故,如石坏时,其石纹理亦随之而坏,故此于所量上只许自相及于量中许一现量通遍一切,不许共相及比量故。顺世派之有些派别,计一切法无因从自性生。如颂云:红日照临,水趋下流,豆子形圆,荆棘尖刺,孔雀翎毛灿耀,诸是等法,谁亦无造作,由自体性生。于此说颂曰:依止恶见边,外道宗体性,善知悉断除,进趣解脱城
二、略辨自部宗派之建立
略辨自部宗派之建立,分二:一总标,二别释说
()无等导师释迦佛初发殊胜菩提心,中于三无数劫中修集资粮,后于金刚座顶上现证圆满菩提。佛于婆罗尼斯地方为五贤者初转四谛***,其后于灵鹫山中转无相***,再于毗舍离城等地广转善辨***。战胜外道六师等之一切恶论,尔时利乐之源佛之教宝弘扬广大。其次,诸作释者依释三***之各别密意而生成四宗派,彼等中说一切有部等二随初转***,说一切无自性随中转***,诸瑜伽行派随后转***,建立境、行、果三之宗。随吾等佛之宗派定数为毗婆娑,经部,中观,唯识四种,无有说与此相反之第五宗及与三乘相违之第四乘故。《金刚心要释》中说:凡即佛教是四宗,有五则非佛密意。自续派以下之诸自宗用应成派度量虽则堕入常、断二边,然许各自之宗为中观派,因皆想依附于远离常,断二边而许中道故。此亦四宗派断除常、断二边之方式各有不同,诸毗婆娑师说,果生起时,因即灭故,断除常边,因结束时,果即起故,断除断边。
诸经部者认为,诸有为法相续不断而转故,断除断边,以刹那坏灭故,脱离常边。
诸唯识派认为,遍计所执不成实有故,断除常边,依他起成就谛实故,断除断边。
诸中观派说,一切法名言中有故,远离断边,胜义中无故,远离常边。虽诸上上宗派能破下下不共之诸宗派,然了知下下家之见,是为了知上上见之方便。是故,纵取上上宗派为胜,亦不应敌视下下之宗派。其次,就见解而立,许四法印之补特伽罗,安立为内道佛子之宗派师之相。四法印者:诸有为法无常,有漏法皆苦,诸法无我,涅架寂静等。问曰,若犊子部许补特伽罗我,则成非内道宗派师耶?答曰:无过,由彼所许之我即有自主功能实质之我,而四法印内之无我,是说常一自在空之无我,彼正量等五部亦许[犊子部之我].
()别释分四,即毗婆娑部,经部,唯识,说无自性等四宗:
分相、差别,释名、所许之理等四。
(1)不许自证分而许外境成就谛实之小乘宗派师之补特伽罗,为说一切有部毗婆娑师之相。(2)此又可分,迦湿弥罗毗婆娑师,西方有部师,摩羯陀之毗婆婆师,共有三派,(3)世友阿阇黎,称汝为说一切有部师有原因。随《大毗婆沙论》之宗派师,或说三时实有之有郁师,故称谓有部师。(4)所许之理分三,境之所许理、道之所许理,果之所许理。甲分为二,境之所许之理和有境之所许之理。初此宗许一切所知摄为丑事,现见色之事,心王之事,眷属心所之事,不相应行法之事,无为法之事等。彼诸五事许为实有,有功用[能作义]为实有之相,有,所知、实有等同义。许诸
无为法为常实有,许色,识,不相应行三者为无常之实有。实有中虽为实物成就所周遍,而实物有则不周遍,许胜义谛,与实物有(有实体)为同义。世俗诗与假名有为同义故。彼区分为:区别二诗及区别有漏无漏。余义他示:
1、摧破或以心析破各个部分时,肩取之心可舍弃所缘之法,为世俗谛之相。所相知瓦瓶及鬘。若瓦瓶由斧子击破时,执着瓦瓶之心亦随弃舍故,若鬘之卷皆析除时,执着鬘之心随弃舍故。 摧破或以心析破各个部分时,自取之心不可舍弃所缘之法,为胜义谛之相。所相如极微无方分、心识无刹那分,无为之虚空。《俱舍论》中说'‘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玄奖法师译文]。是故,诸世俗谛等虽未成就胜义;然许成就谛实,此宗许实有中由成就谛实周遍故。
2、任何与所缘相应之门中,漏可增长之法为有漏之相。所相,如五蕴。任何与所缘相应之门中,漏不可增长之法,为无漏之相。所相,如道谛及无为。《俱舍论》说:除道以外之诸有为法等,为有漏。又云,无漏谓道谛及三无为故。有漏由所断周遍,资粮与加行二种即是所断故。见道唯无漏,修道及无学道二种各各有有漏,无漏之二种道。若是圣道则全是无漏道故,虽皆周遍,但圣者相续之道无漏而非周遍。修道之相续中之寂灭,为粗行相之道,即有漏故。
3.他示余义,许三时实有,许瓶于瓶之过去时中亦有,瓶于瓶之来来时中亦有故。虽许破,立二种,然不许彼无,若是遮,则由非是遮许为周遍故。
趣湿弥罗毗婆娑师等与经部相顺,许业果之因缘所依为识相续。除此以外之毗婆娑师等说,业果之因缘所依为得,似借债立之不失券,许已成不相应行。应成派及此二派,许身语之业为有色。有为法虽由无常周遍,然由刹那坏灭不周遍,许已生之后尚有住之作用,住后有入坏灭之作用故。
次:有境之所许之理,分补特伽罗;识、能诠之声三种。
1、施设所依唯五蕴集聚即补特伽罗之所相。有一类正量部说,五蕴分即补特伽罗之所相,法护部说,唯一心许为补特伽罗之所相,
2、量及非量之识,有现量及比量二种。其一,有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三种,不许自证现量。由根现量识不周遍,
摧破或以心析破各个部分时,自取之心不可舍弃所缘之法,为胜义谛之相。所相如极微无方分、心识无刹那分,无为之虚空。《俱舍论》中说'‘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玄奖法师译文]。是故,诸世俗谛等虽未成就胜义;然许成就谛实,此宗许实有中由成就谛实周遍故。
2、任何与所缘相应之门中,漏可增长之法为有漏之相。所相,如五蕴。任何与所缘相应之门中,漏不可增长之法,为无漏之相。所相,如道谛及无为。《俱舍论》说:除道以外之诸有为法等,为有漏。又云,无漏谓道谛及三无为故。有漏由所断周遍,资粮与加行二种即是所断故。见道唯无漏,修道及无学道二种各各有有漏,无漏之二种道。若是圣道则全是无漏道故,虽皆周遍,但圣者相续之道无漏而非周遍。修道之相续中之寂灭,为粗行相之道,即有漏故。
3、他示余义,许三时实有,许瓶于瓶之过去时中亦有,瓶于瓶之来来时中亦有故。虽许破,立二种,然不许彼无,若是遮,则由非是遮许为周遍故。
趣湿弥罗毗婆娑师等与经部相顺,许业果之因缘所依为识相续。除此以外之毗婆娑师等说,业果之因缘所依为似借债立之不失券,许已成不相应行。应成派及此二派,许身语之业为有色。有为法虽由无常周遍,然由刹那坏灭不周遍,许已生之后尚有住之作用,住后有入坏灭之作用故。
次:有境之所许之理,分补特伽罗;识、能诠之声三种。
1、施设所依唯五蕴集聚即补特伽罗之所相。有一类正量部说,五蕴分即补特伽罗之所相,法护部说,唯一心许为补特伽罗之所相,
2、量及非量之识,有现量及比量二种。其一,有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三种,不许自证现量。由根现量识不周遍,有色眼根为色法,见解是三量者之共同所依故。由根识量无相赤露境,许由所依之眼根有色者能观见色法,若唯由识观见时,由墙等从中间隔之色法亦能观见,心及心所二许为异体。
3
、唯总声分为:有执受声,非执受声二种。
其一,如成为土夫语之声,其二,如水声,执受非执受又有对有情表示及非表示之二种。对有情表示之声、语能表之声,能诠之声三种同义。非对有情表示之声、非语之能表之声,非能诠之声三种声同义。经典及论典二种虽名,句,字集为自体之总声许为不相应行,不思维于此宗色法与不相应行不相违。
乙,分三,即道之建立分道之所缘、道之所断,道之自性。
1、四谛之殊义无常等即十六,许细分无我及细分补特伽罗无我为同一义,许补特伽罗有自主功能之实而空,为细分补特伽罗无我。十八部派中之正量五部不许有自主功能之实而空为细分补特伽罗无我,是故由此许有自主功能之实之我有故,不许粗细法无我之建立,许凡是有法,则皆是法我故。
2、道之所断,杂染及非杂染之无知二者中,第一主要于得解脱上为障,所相即,如补特伽罗我执及由此所生起之三毒种子,第二为,主要于证得一切智上为障,所相即:如不知甚深细微之如来之法,非染污障等无知四因。于此二障中不许所知障之名言。
3、道之自性,又三乘之道中,虽许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五道之建立,然不许十地之智。智忍等十六刹那之前十五刹那即见道,十六刹那是后得智修道,如羊行于桥,许唯渐次生起,由智不周遍道谛,无漏之五蕴许为道谛故。
丙,果之建立,诸声闻种姓,于无常等十六刹那,于三生等中修习,后依声闻之修道金刚喻之三摩地,由断得烦恼障之理断除,现证阿罗汉果。由诸麟喻独觉证悟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主见,合一百大劫等之福德资粮,修证大资粮道以后,从加行道暖相至无学道之间,于一座上得现证。许下晶阿罗汉亦从自己不断证中失坏,成为预流故,由三有衰损之法等。于声闻虽计二十僧伽、向果八圣之建立,然不许顿成,许向果八圣皆由圣者所周遍。诸菩萨于资粮道之分位,圆满成就三个无数大劫之资粮,尔时又于百劫中成就相好之因,至最后有时,于菩提树前,黄昏时分调伏天魔,于半夜住等引时,现证加行道,见道,修习道三道,唯至黎明明相出时,现证无学道。是故,许初夜谓伏恶魔以上为士夫之分位。菩萨之加行道,见道,修道三者,唯由等引所周遍,许十二事业中初九为菩萨,后三者为佛之事业。***由见道所周遍,教之***许由四谛***所周遍,许对法七部为佛所说之教诫。教诫由如实之声所周遍,许八万法蕴,不许八万四千之建立,故《俱舍论》中说:诸八万法蕴,彼皆牟尼说。菩萨由最后有,现证菩提之外,决定唯于欲界。不许安立色究竟天密严宫及受用身。不仅如此,亦不许种智,许三乘之间罗汉由有余涅盘所周遍,于无余涅盘时,如灯火灭,光明即断故,因此,亦许成就究竟三乘,或说,佛涅盘时,于有一类所调伏者前唯是色身安布所摄,实无涅盘。说者不应将鱼及蔓菁相混,虽佛圣者将一切苦无余断除,然于彼之相续上有苦谛不相违,若缘苦谛之烦恼无余断除,方能安立断除苦谛故。色身由前菩萨加行道之所依身及一世所摄故,虽非是佛宝,然许为佛,佛宝则许为彼心相缕不断生之智慧。如是有学之诸圣者即是有漏故,虽非是僧宝;然许是僧,僧宝许为彼心相续之道谛。法宝亦有安立,此佛及声闻,独觉之身心相续之涅盘及灭谛即是彼故。结上颂云,吾心智慧如金瓶,有部之宗海内取,替说甘露新宴上,心明童聚作游戏
三、说经部宗派之建立相、差别、释名,所许之理。
1、许自证分及外境实有为小乘宗派师补特伽罗,此为经部之相,经部师及譬喻师二者为同义。
2、彼后分为,随教行之经部,随正理行之经部二派。
(1)如随对法藏之经部,
(2)如随七部量论之经部。
3、释名,经部及譬喻部有因,不随分别说[毗婆娑],主要依薄伽梵之经而立宗者为经部,以譬喻门开示一切法,故名譬喻部。
4。所许之理分三:境之所许之理,道之所许之理,果之所许之理。
甲,境及有境之所许之理,初,心所证知为境之相,可作为心所缘境即所知相,境,有,所知,成依等同义。彼区分为,二谛;自、共;破、立;显、隐;三时;一、异。
(1)不观待声及分别所假立,于自己实性之前成就堪受正理观察之法即是胜义谛之相。实有。胜义谛及自相,无常,有为,成谛实等同义。
1、唯由分别假立成就之法为世俗谛之相。无事之法,世俗谛,总相,常,无为法、成就虚诳等同义。有二谛之释名,无为之虚空有法,帽世俗谛,于世俗心前谛实故。此之世俗为分别,障蔽现前观见自相名世俗,,此亦是释名,若于世俗分别心前是谛实,则由世俗谛非周遍。胜义谛之所相如瓶,于世俗分别心前谛实故。如补特伽罗之我,声无常等于世俗分别心前是谛实故,名宫中亦非成就故。瓶有法,名胜义谛,于胜义心前谛实故,此胜义心为,作于所显现之境上不迷乱之识。此二谛之建立法即是经部随正理行派之理。随教行经部许建立三谛与有部说符顺。
2、于胜义上有功用之法为自相之相。所相即如瓶。于胜义上非有功用之法为总相之相。所相即如虚空之无为法,总及别,一及异、若离及若即等,虽增益之诸法即是总相,然若是彼等,则须辨别非是总相之差别。
3、由亲自决断所破之因而通达谓破之相。彼与破他同义。区分为,遮无,遮非二种。以自亲证之心智通达唯断自己之所破而通达即遮无之相。例如,婆罗门不饮酒。以自己亲证之心智破自己之所破后,余法非是遮,引发何种成立,彼是遮非之相。如天神肥日间不食,以自己亲证之心智亲断自己之所破而非是证悟之法,彼为成立之相。如瓶。
4、以现量亲证为现见之相。彼与法同义。以比量亲证为隐事之相,彼与所知同义。
5、余法自体成就时之第二刹那坏灭之分,彼即过去之相。余法虽有生因,然缘尚不具足之故,于尔所处时中尚未生起之分,彼为未来之相。巳生而未坏灭谓现在之相。过去及未来二者即常。现在及法许为同义。此法之过去成就于此法之后时,此法之未来,成就于此法之先时,诸差别亦应了知。
6。非各别之法即一之相。例如瓶。各别之法即异之相。例如柱、瓶二者。自体异以相异所周遍,相异以自性异非周遍虽所作及无常二者即一体,然即是异相故,又许虽微尘无方分及识无刹那分等与毗婆娑师相顺,然并非一切相同,因毗婆婆师许有后尚许成就实物,经部师则非如是许故。无表色;毗婆娑师及应成派二者许为色相,经部,唯识、自续三派则许为非色相故。不仅如是,毗婆娑师尚许因果同时,经部以上则不如是许故,次,有境之所许方式,分补特伽罗、识、能诠之声三种。
1、随教派许蕴之相续即补特伽罗之所相,诸随理派许意识即补特伽罗之所相。
2、识分量及非量之心二种。量分现量,比量二种。现量分,根现量、童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四种。有色根不可有量,由明了而空不能量取自境故。非量之心分为:分别心,邪知、犹豫,观察心、现而未定之心五种。彼等中,现量,现而末定之心二者由离分别未迷乱之心所周遍,比量,观察心,犹豫三种则是唯分别。许以心智量度境时,贝9通达有行相,而心,心所为一体。
3、通达自斯诠之义为所闻,即能诠声之相。彼从所诠之门中分辨则分为:诠类之声,诠集聚之声二种。初如诠表色之声,次如表瓶之声。此又从诠表法之门中辨别,分诠表法之声,诠表有法之声二种,初如诠表声之无常之声,次如诠表声为无常之声。
乙,道之所许之理有三:道之所缘,即四谛之行相无常等,凡十六种。许细分无我及细分补特伽罗无我为同义。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我空,为粗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自立实有空,为细分补特伽罗无我。
道之所断,补特伽罗我执、染污无知,非染污无知等除唯名言外,不许法我执及所知障等,与毗婆沙师相同。于三乘之道上安立五遭,许智忍十六刹那为见道,现量之显现境需一自相,不许细分补特伽罗无我为声闻见道无间道之行相之境界。是故,由补特伽罗我寂灭行亲听量之力,许证悟细分补特伽罗无我故。 丙,果之所许之理,从断证阿罗汉中无有失坏,唯佛之色蕴许为佛外,现证三乘果之理等与毗婆娑部相同,毗娑娑部,经部二者虽不许大乘经藏为佛之语,然后世诸师则有许为佛之教械。颂云,善修正理学说力,随顺正理譬喻部,正理密句如实说,诸正理宗喜庆贺。
四、解说唯识宗之建立相、差别,释名,所许之理四种
()不许外境事,而许依他起为谛实之内宗补特伽罗,此即唯识之相。
()彼又分为,相实唯识、相假唯识二种。此二者有差别:于取青色眼识中,青色显现为青色青,即是相实相假诤议所依之相。相实派许见青色眼识中,青色似显现为青色成就实有。相假派许见青色眼识中,青色似显现为青色非成就实有故。应是如此。相实、相假二派认为,于见青色眼识中,青色显现为青色,青色显现为粗分,与许青色显现为外境事相同。然相实派认为,见青色眼识中青色显现为外境事,被杂以无明,而青色显现为青色,青色显现为粗分,许未杂以无明。相假派认为,青色不但唯显现为外境事,青色显现为青色,青色显现为粗分,亦许为杂以无明故。
因此,凡唯识派,有许于根识上粗现似现而实有,此即相实唯识之相。凡唯识派,有许于根识上粗现似显现而非实有,此即相假唯识之相。相实派分为:能所二取数等,破卵成半,交杂不二等三派。此三派之差别,诸智者所说不同。贡日坚参乘布之《顺中观性空》中说,由蝴蝶翅膀上见斑点之眼识见斑点时,从境界上依托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若许曲有境前亦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生为相实,则能所二取数等。如此能执取时,从境界上则依托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若许由有境前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许为生起为无相,则是破卵成半。如此能执取时,由境界前不依托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而依托唯斑点乏行相,于有境前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不生起为无相,许唯斑点之形相生起为无相,则名为交杂不二。仲钦拉巴桑布及班禅索南札巴等说:见斑点之根识上,显现之青黄二色是异体,若许见斑点眼识中有若干个异体眼识,即能所二取数等,青色及见青色眼识二种,总为识之自体,然此二许为异体,即是破卵成半,如斑点中之青黄二色是一体,若许是斑点眼识中之见青黄二种根识为一体,则名交杂不二。
《大宗派源流》中说,由见斑点眼识观见斑点时,若许斑点中之青黄等效等之意识,同类



打印  |  关闭